《指路經(jīng)》是祭祀的主要頌文,指引先人亡靈重回發(fā)祥地。畢摩必須準確無誤地念誦《指路經(jīng)》,方能指引死者魂靈返回。各地的彝文《指路經(jīng)》證明:葡萄井是彝族“六祖”飲用過的甘泉,他們從這里走向分支的道路,去披荊斬棘開創(chuàng)自己的新天地。
苗人以鼓傳話,而彝族以長號響徹山谷。長號需要兩個號手完成操作,短號一個人即可。號的使用,讓祭祀活動增添了高潮。一聲過山號,表示前行的路在腳下。
回歸夜晚的狂歡,萬人空巷,這座小城變得非凡擁堵。許久未能釋放的在今晚本能釋放。這些彝人之后,已經(jīng)把節(jié)日逐漸變成了一場聚會和狂歡,畢摩們和彝族長者想竭力堅守的傳統(tǒng)和文化內(nèi)核已經(jīng)弱化,趨向多元化。太擁擠,我實在無法靠近人群中央的篝火和舞臺。唯有虔誠的祝福。
我相信,每一個彝族同胞的心中都有一支永不熄滅的火把。外鄉(xiāng)人走了。高原的夜空,澄明如洗,祥云浮現(xiàn)
上一篇:黃媛莉:美麗的“紅三代”
下一篇:青山無語,世間再無楊洪述